
作者:宣传科 来源:脑外科 更新时间:2018-07-22
垂体腺瘤是常见良性肿瘤,人群发生率为1/10万。垂体腺瘤的发病率在颅内肿瘤中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,约占颅内肿瘤的10%。u部分垂体腺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,临床上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。肿瘤侵犯鞍底硬脑膜、骨质,延伸到前颅底和中颅底,包绕局部颅神经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等重要结构。垂体腺瘤手术切除极其困难,术后容易残留和复发,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,是神经外科的临床难题之一。
侵袭性垂体瘤的治疗是一个多科室协作的综合治疗过程。治疗主要包括手术、药物及放射3种治疗方法。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完全治愈每一种垂体瘤的目标。
垂体瘤的药物治疗:
1.多巴胺激动剂:溴隐亭(短效)卡麦角林(长效);90%;
2.生长抑素类似物:长效奥曲肽(善龙)、索马杜林。
3.替莫唑胺:难治性侵袭性垂体腺瘤。
放疗:不敏感,垂体功能低下。
手术治疗:是垂体瘤治疗的主流方法,目的是切除肿瘤,恢复视路减压,恢复和保持垂体功能。u手术入路包括:1开颅:冠状切口单额开颅额底入路、冠状切口单额开颅经纵裂入路、经颞叶和蝶骨翼前外侧入路;2经蝶:自Schloffer(1907年)经鼻蝶垂体瘤切除垂体瘤以来,经蝶入路已有多种变异,目前多采用Hardy改良经口鼻蝶窦入路和经单鼻孔入路;神经内镜下经蝶手术,可以弥补显微镜不能侧视的不足,它可窥视鞍内和鞍上不同方位的肿瘤和结构,以利于更好地切除肿瘤,保护重要组织结构。神经外科导航技术的应用,使术中精切定位,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垂体瘤的比例明显提高。
手术方式选择:
一冠切单额开颅额底入路或前纵裂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
开颅垂体瘤手术适应症:
1高度向蝶鞍上方扩展的肿瘤;
2巨型垂体瘤向鞍上发展且蝶鞍不扩大者:
3鞍隔上下的瘤块呈哑铃形生长者:
4鞍上瘤块向前、颅中、后窝生长者;
5鞍上分叶状瘤块。
开颅优点:
1视野好,充分暴露,前达额叶,旁可达动眼神经及海绵窦,下达脚间窝,后可达终板第三脑室;
2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空间大;
3切除肿瘤完全;
4保护颅底大血管、视神经及丘脑下部、垂体柄等重要结构,最大限度减少了盲区;5尤适合肿瘤明显向鞍上及鞍外生长者。
开颅垂体瘤手术缺点:
手术创伤大,出血较多,恢复较慢并且容易损伤视交叉、颈内动脉等结构。
冠切单额开颅额底入路
开颅后可经额底入路或前纵裂入路,可见到视神经,可经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切除肿瘤,视神经减压彻底,但难以切除鞍内肿瘤
二经蝶入路显微镜或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:
经蝶垂体瘤手术适应症:
1无明显鞍上扩展的内分泌腺瘤;
2向蝶窦发展,视力视野正常者;
3侵袭海绵窦无视力视野改变;
4向鞍上发展,蝶鞍和鞍隔孔扩大,但无束腰征,鞍上肿块严格位于中线,左右对称。
经蝶垂体瘤手术禁忌:
鼻窦炎,甲介型,气化过度,束腰征,鞍上T较大,视力视野受损严重。
经蝶显微镜下手术与内镜下手术比较:
显微镜:视野逐渐变小,稳定,可控性强。
内镜:全景视野,副损伤小,全切率高,复发率低,术后反应小。
经蝶手术的优点:
手术创伤小,出血少,恢复快,住院花费低,术后反应轻。
经蝶手术的缺点:
鼻漏,二类手术,非直视下手术,存在盲目性,出血风险。
显微镜下手术,窥器下暴露船头
显微镜下手术,切开蝶窦粘膜,磨开鞍底,打开鞍底硬膜
神经内镜下打开鞍底硬膜
神经内镜直视下切除肿瘤,眼手分离技术,全景视野
对于巨大垂体腺瘤,不能一次切除,需分次手术,选择:
1、先经蝶手术,几个月后待上方残留肿瘤下落,再次经蝶手术
2、先经蝶手术,择期再次开颅手术
3、先开颅手术,择期再此经蝶手术